岁月留住感恩的记忆
岁月留住感恩的记忆
刘海旺
最难忘房前的小菜园,最爱看房后的那棵树,常想起村边的那条河。人的成长,离不开家乡的风土人情,离不开父母的养育,离不开学校的教育,离不开部队的培养,离不开地方的磨练。对于我,更是如此。
(一)
我的老家是内蒙和林格尔县舍必崖村。我从吃奶开始,从站立学走路,到上学,就生长生活在这个村子。村子不算大,不到一千人。50年代初,就是乡政府所在地。全村有三个生产队,即四、五、六队。我家居住在村南的5队。家里有两亩大的院落,院子周围长满了榆树。院子南面有一口水井,既是生活用水,又可浇地。井的东南面长着一窝又粗又大的柳树,有八九棵。
每到夏季,院子里种着小麦、玉米、白菜、西红柿、豆角、葫芦、韭菜、黄瓜、香瓜、萝卜、向日葵、烟叶等。得天天浇水。早晨5点多,父亲把大哥、二哥叫醒,开始拔撑杆浇地。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每年夏季都如此。因为菜园子关系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,所以必须细心地打理好,而浇水就是最基础的工作了。我上高中的时候,每年也跟父亲学着拔撑杆浇地,现在想起来,也觉得满有意思。
小学、中学我都是在家乡就读的。我是1966年上的小学,当时,小学上5年,初中2年,高中2年。九年制。每年冬天,学生得轮流值日生炉子取暖。学校在我们家的房后,大概有三百米的距离。到学校上学,要过一条小河。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,那条小河一直有水,得跳过去,再走一小段路,就到学校了。小河冬天结冰,孩子们可以划冰车,挺有趣。小学的西边有一座洋堂,里面有拜佛念经的,以四队的村民居多。洋堂的南面是乡供销社。日常生活用品花钱都可以买到。供销社每年还负责收购,猪、羊、鸡、鸡蛋和一些乡村土特产,如鞭杆,织几,瓜子,甘草等。
60年代,在村子的南面,还曾建起一个大水库。夏天可以游泳,水深2米多。冬天结冰可以滑冰。小时候,在水库边我跟着大人瞎玩,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游泳。我媳妇、儿子学游泳,都是我教的,但教的姿势是按标准姿势教的,现在娘俩游的挺好,比我标准。水库在80年代末就没水了。
记得上小学、初中,每年夏天,下午放学回家,就得背上袋子拔猪草,喂猪吃。有一年,家里喂5头猪,卖了4头,留下一头,腊月宰了,全家人食用。那个年代,在农村,能吃上猪肉炖酸菜再加上豆腐粉条,那是好生活了,也算解馋了。
记得小时候,家里有小磨,母亲常用它磨豆腐、磨谷子、磨豆子、磨莜麦。吃谷子面窝窝得用小磨。
70年代以前,村里有大磨。小麦、莜麦都得磨。想吃糕也得磨黄米面。一般磨2到6斗面,要用大磨。村里李有旺、挨杰、愣有、薛家都有大磨。薛家还有双马碾子,还有油坊,炒锅。炒锅一般用来炒莜麦,炒炒面用。磨和炒锅80年代以后就基本不用了。
在农村,过去很长一段岁月,村民称粮食米面等,通常用大小杆秤,民间世代沿用。农家习惯用的计量单位是,一担10斗300斤,一斗10升30斤,一升3斤。斗和升家家户户都有。民间交易普遍用16两秤。这些现在基本都不用了。
还有,生火做饭要拉风箱。那风箱是用木头和鸡毛做成的。风箱高0.5米,长1米左右。有拉杆、拉手。推进拉出,来来回回,风吹锅灶里的火就会旺起来。这在当时是城乡烧火做饭的一大亮点。现在不用了。改用电吹风。有的乡村更先进,和城里一样了,用煤气或天然气。
那个年代,生产队都有场面。十亩多大,很平整。主要作用是堆放粮草,打小麦,打莜麦,碾谷子。也可晒粮食。小麦收割回来,晒干用双马碾子碾。尔后翻场、堆麦,再用木扦扬场,一大堆小麦就收拾干净了。谷子碾好后,要用扇车扇。扇车是用脚蹬的。这些农用工具现在很难看到了。
村里通电大概在60年代末,先是柴油机发电,后来就入国家电网了。我记得,上小学的时候,就已经通电了。但具体是哪一年,记不太清了。那年月,村里文化生活少,每年也就放两场电影。隔几年唱一台大戏。为了看戏,我还丢过一次书包。村民互相串门,晚上点灯瞎聊。小时候,孩子们最爱看的,是村上打发故人顾上吹鼓匠的使劲吹。当然,谁家娶媳妇,那喜庆热闹的场面,村民们更要去看了。
1975年高中毕业,我回村劳动了一年多。浇地、锄地、拔麦子、放马割马草等都做过。当时,生产队的地统一耕种,种有小麦、莜麦、谷子、高粱、胡麻、豆类、土豆等。那时,干一天农活,能挣10分工,合6角钱。勉强维持生活。印象最深的是,每年秋季起山药,生产队统一组织,中午在地里吃饭,大马车送饭菜。通常是烩菜馒头或烩菜炸糕。那年月,土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,干农活都在一起,男女老少,有说有笑,也挺热闹。收割小麦,活很累,早上4点多就出工了,几天下来,手上都是泡。现在村里不种小麦了,全部种玉米。因小麦产量低,一亩也就300多斤,而玉米亩产1900多斤,村民可以用玉米换白面吃。副食主要是土豆、白菜、自产。吃别的菜得到超市买。
医疗条件,基本可以。村里有医疗站,买药、输液都能行。
80年以前,村里盖房、大家都会帮忙,做义工,管顿饭就行。以后就变了,用谁都得付钱。我记得,以前住房,大都是土坯房。睡土炕。现在都是砖瓦房了。现在村里种地的,大都是上了年纪的,年青人都到城里务工或做生意了。我参军前,记得村里有5口大机井,能浇地。现在不知剩几口了。现在好多农户,自己打井浇地。一切都在变,都在向好发展。
一切美好都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,都根植于乡村沃土。愿家乡地更美,院更美,人更美。
(二)
在家乡,每年到了腊月,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了。因为腊月根就要过大年了,要放鞭炮庆祝了。
一到腊月,村子里娶媳妇、娉闺女自然地多了起来。娶媳妇,聘闺女,农村都有风俗习惯,都要相亲。看家境情况,看属相。传统旧俗还有市场,需要破除迷信,解放思想。易风易俗,任重道远。尤其现在买卖婚姻,天价彩礼是大陋习。彩礼要房、要车、要钱,三大硬件。农家承受不起,苦不堪言。因婚致贫现象存在。需要国家规范治理。在老家农村,老百姓管婚嫁喜事叫办事宴。都要请带东的。在呼市、包头、鄂尔多斯、集宁等城市,现在大办喜事,东家要请5—6位带东的,统一着装,新婚典礼那天,带东的人在主席台一字排开,主持人要一一介绍,仪式很庄重,也很隆重。村子里娶媳妇的,在七十年代以前,新娘距离婆家远点的,通常要备好两辆马车,娶亲的队伍,早上三、四点钟就出发了,中午十二点以前坐着马车把新娘接回来。新娘一到,马上放鞭炮。新郎官把新娘领进家,上炕稍事休息,在自家院子里就举行典礼仪式,带东的要当众宣读亲朋好友的贺礼单。这个时候,全村人都会来看热闹,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。东家的底亲,姑舅、姨表亲们一般提前两三天就来了。住宿问题,是全村总动员,实行派住制。谁家大,能安排,就往谁家派。这叫户帮户,喜事要派住。这也是祖上就传下来的好习惯,现在仍保留着,很自然很纯朴的。村子里办喜事办事宴,一般都要吃油炸糕,吃大烩菜,有肉、粉条、豆腐、酸菜。都要生大豆芽、绿豆芽。婚宴上都要上烧猪肉。这几道菜,现在一说起来,我都会流口水。尤其那个烧猪肉,膘子挺厚,块大,夹上一块放到嘴里,吃起来满香满好吃的。做法很地道,也很实惠。是一道开胃下酒的好菜。现在,村子里娶亲,也不用马车了,改用小汽车了。酒席也跟城里一样了。典礼也同城里学了,也请唱歌跳舞的啦。可我觉得还是坐马车,坐花轿,更喜庆、更热闹、更气派、更接地气、更自然庄重。
在我们老家,每年一到腊月,好多农户就开始杀猪宰羊。杀猪宰羊都得雇屠夫 ,每个村都有这样的人才。腊月里都排着队请。杀猪宰羊都是技术活,不请师傅是不行的,人家师傅给收拾的利索干净。杀猪这天,通常要请亲朋好友吃杀猪菜,要吃油炸糕,大烩菜。宰羊,要全家人跟师傅一起吃饺子。都是有讲究的。也是老习惯了。
腊月里,家里人口多的,做母亲的,还要熬夜加班加点给儿女们手工缝制新衣服,很忙很辛苦。拆洗被褥往往也是在腊月里完成。
腊月里,腊八节也是一个大节日。记得小时候过腊八节,挺重视的。那时,村里有一个大水库,夏天能游泳,冬天结冰,可以滑冰。腊八节的前一天下午,大哥、二哥会领上我到已冻结实的水库刨冰。通常要先选择好冰面,用铁钎凿一个半米见方的冰块。即用铁钎先把冰块四周挨着凿二十公分深的圆孔,凿通凿好了,再用铁棍顺着凿开的冰孔眼,用力把整块冰橇起来。然后用小车把冰块运回家,放在屋檐下的大石头上。腊八早上六点多,母亲把腊八粥熬好了,用小碗乘上,把粥放在冰块上。粥是用小米、小红豆和红枣放一起熬的,小红豆,头一天得先泡好。七十年代以前,年年如此。至于为什么要把粥放在冰块上,我想是一种风俗习惯。可能是敬天敬神,让长生天看到百姓五谷丰登,有粥喝。而冰是水的结晶,生命生活之源,洁白如玉,挚诚挚善挚纯。放粥代表百姓纯洁的心灵和对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期盼。
腊八粥的由来,有多种说法。
有说是古代庆祝丰收,感谢先祖和神灵的一种古典祭祀仪式。因为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,故称这个月份为腊月,把进行仪式的这一天称为腊日。作为一种民间风俗,农历腊月八日吃腊八粥,用以庆祝丰收,一直流传至今。
也有说腊八粥的由来,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。据说,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,便给一家财主放牛。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 ,牛一滑跌下了桥,将腿跌断。老财主气急败坏,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。朱元璋饿得够呛,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,扒开一看,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,里面有米、有豆、还有红枣。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,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。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,又想起这件事儿,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。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,因此,就叫腊八粥了。
通常,过了腊八节,普通百姓家就开始备年货了。炸糕、炸丸子、炸麻花、炸麻叶、蒸馒头、压粉条,炒瓜子、炒黄豆、黑豆、大豆、花生,爆玉米花。做肉蛋蛋、菜蛋蛋。肉蛋蛋有猪肉的、有羊肉的、有牛肉的。菜蛋蛋有酸菜的、胡萝卜馅的。做好的年货,通常都放在冷凉房的大缸里,腊月和正月十五前用。七十年代以前,村子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如此。花生、水果、蔬菜、饮料、鱼和海鲜等,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。糖果,当时,有一点,但很单一,品种不是很多。农民家里吃糖少,过年,一般都爱吃自家用甜菜熬的糖饧,稠稠的,粘糕也挺好吃。
腊月二十三是小年,家家户户要吃麻糖,说话要甜。中午,吃油炸糕、大烩菜。也有吃饺子或炖骨头的。逢九的,在这一天要换上红衣服。
生大豆芽、绿豆芽、磨豆腐也会在小年以后开始落实。大豆芽生好了,要分拣去皮,拣干净的大豆芽,用开水煮好后,放在一个小坛子里备用。吃的时候,从小坛子里用笊篱捞上一大盘,放上点盐、酱油、葱花、炸花椒油即可食用。自家生的绿豆芽,一般用小坛子把绿豆先泡上,每天用清水料一下,把小坛子用枇枇盖好,倒立放热炕上,用被子盖好,一般五天就长好了,又粗又大又壮。用开水焯了后,也放在小坛子里用凉水泡着备用。吃的时候,也用笊篱捞上一盘一伴就可以吃了。在农村,讲究的人家,还可披上点猪耳朵,就更可口了。绿豆芽凉伴,任花椒油。在内蒙西部城乡,当地盛产的扎檬檬花炝锅伴豆芽,味道更好更香。豆腐,村子里有豆腐房,用黑豆可以换。也可以拿钱买。不过,得排队预定。那豆腐是现磨,用大铁锅煮,用老浆点,去掉豆腐渣,用笼布包好,再用木棒使劲压实压成。那豆腐,实惠有劲道,吃起来味道好极了。炒菜、烩菜用都可以,能成型,不会碎。远比现在城里卖的豆腐强。
小年一过,村子里家家户户,开始打扫家。粉刷房屋,换窗户纸,贴窗花。讲究一点的人家,要贴上十二生肖窗花。被褥凉晒拍打,也会在这个时候进行。腊月二十六挂灯笼,正月十五过了,摘下来。
到了年三十上午,要扫院子,贴春联,大人小孩要换上新衣服。中午,要准备一顿很丰盛的午饭,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。下午,要垒旺火。条件好的,垒碳旺火。条件差一点的,垒柴旺火。碳旺火上,有的家庭还要放上剪好的云子,很讲究的。年三十晚上,要熬年。小时候,我记得,在凌晨两点多,开始点旺火,接财神。旺火点着了,就可以放鞭炮,放焰花了。这个时候,家家户户,鞭炮齐鸣,焰火冲天,过年的气氛很浓。旺火着旺了,全家人要围着旺火转三圈。预示生活红红火火,家庭兴旺发达。
现在,城里过年不让放鞭炮,孩子们都感觉憋的慌,没意思。实际上,还是回农村过年好,年味浓,有兴趣。能放鞭炮,看焰火。能大口吃肉,喝酒。孩子们能磕头挣压岁钱。
在七十年代以前,初一到初五,一般农民家庭,早上,都要吃饺子,现包的。头一天晚上把肉蛋蛋和菜蛋蛋消回来,第二天早上包饺子。中午,吃熘饭多点。熘糕、熘馒头,大烩菜。那个时候,村子里吃米饭少。现在,饮食文化和城里差不多了。电视、网络再加上年青人从城里打工带回来的新生活理念,农村的老习惯,也改变了不少。现在,想吃啥,一般超市都有。而且,交通便利,进城购物也方便的很。
大年初三,要迎喜神。一般早上九点多,全村人要到村头聚一聚,互相道声过年好。每家每户要把马、牛、骡、驴放出去骝一骝。年青人,还要放鞭炮庆祝一番。
月是故乡明,年味故乡浓。
(三)
2009年春节,我同爱人、孩子一起于腊月28乘火车回村,同父母亲团聚过年。这是我1976年底入伍离开家乡后,全家第2次大团圆。第一次是在1998年。
父亲80岁了,母亲79岁。大年初三,是父亲80寿诞。父亲操劳一生,劳苦功高。姊妹几个,年前就商量好,都回去聚在一块,过个团圆年,给父亲过80大寿,全家乐乐。
父亲是1930年出生,3岁丧父,9岁丧母。从小在苦中长大。父亲原来姓李,因为我的亲爷爷叫李白令。父亲是因生母焦换娣改嫁,由呼市大南街到和林格尔县舍必崖村的。我的继爷爷叫刘耀,小名刘三。父亲是随继父而改性刘的。1947年,我继爷爷突然去世,是我继奶奶高凤花把父亲带大的,一直到父亲结婚,离开父亲回山西太原(由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兄长召回)。说起来继奶奶对父亲有抚养之恩。
父亲能吃苦,也特别热爱劳动。我们家有两亩大的院,是祖辈留下的,1953年县政府予以确认,那上面还有当时县长的大印,估计是当年土地改革,按当时政策对各家拥有土地的确认。此次回去过团圆年,父亲第一次把地契拿出来给子孙看并且详细地讲了家史。原因是我儿子爱历史,对家史感兴趣,同爷爷聊得来,也深得爷爷的喜欢与信任。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是,过年后的某一天,我儿子在村里转游,转到洋堂就来了兴趣,走进去同洋堂主持小神父聊了起来,双方谈的很投机,聊的范围也广,待回到家,爷爷问长孙到哪去了,孙子同爷爷讲,说同洋堂神父聊天了,谈了许多。这勾起了爷爷对往事的回忆。于是第一次系统的给全家介绍了刘家的历史。
我家住的地方,是舍必崖村,村子不算大。小时候,我记得,旧家有一个大门洞,门前有一棵大榆树好粗好大,那直径连大人都抱不住。房后有一棵直檩榆树,是全村最高的一棵树,老远就看见了。院子大概有两亩大。能种菜,种庄稼。
追溯历史,我家那两亩菜园地,大概在清朝就有了,因为在饮水井旁,有一个古老的大石臼,中间有圆坑,这块大石头年代可久了。我问父亲,那石臼是干什么用的,父亲说是搓粮皮用的,从用途看,可见其年代久远。因为它是当时粗粮细做的去皮工具。估计,同辗子、石磨等粮食加工工具是同期物品。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生产技术的更新,这些古老的生产、生活工具,慢慢地被取代,被淘汰,而成历史文物了。
记得小时候,父亲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,大哥、二哥也跟着起来。因为到了夏季,院子里种着小麦、葫芦、西红柿、韭菜、葵花、萝卜、烟叶、香瓜等,这些庄稼与蔬菜是需要经常浇水的。所以,每年的6、7月份,早晨起来,父亲就带着我大哥、二哥浇地。由父亲拔撑杆用力向下,铁斗从井里舀满水,然后再顺势提上来,把铁斗里的水,倒在井旁的水渠里,这样的动作不断地重复做,来回拉下提上,水就源源不断地一斗一斗地被提上来并倒在水渠里。这种浇地的方法,在村子里大概一直沿用到1985年左右,才被电动深井泵取代。在父亲拔撑杆的时候,通常大哥、二哥负责看水、拢渠。因为浇地要换着一畦一畦地浇,每畦水灌满了,就用铁锹铲土给拢上,再拔开下一畦浇。
小时候,我记得父亲种的菜,基本自给有余。象西红柿,父亲还拿出去卖,换点零钱,贴补家用。家里姊妹多,哥4个,还有两妹妹。为了糊口,父母亲还养猪、养羊、养鸡,也养过牛、马、驴等能耕地拉车的大牲畜。记得小时候,家里养大母猪,一年下2窝,满月了就卖掉。我还跟随父亲卖过小猪呢。
除了种地、种庄稼,父亲在闲时还到粮店杠麻包,挣点钱。听父亲说,那麻包(麻袋),大概有100多斤。父亲年青时,年年给粮店扛麻袋干活,挣点苦力钱。因为孩子多,不仅要吃饭,还要穿衣,还要上学。只有靠打零工,多劳动,才能维持生活。
靠劳动种田,靠劳动挣钱,靠劳动养家糊口,是父亲一生的生活习惯。
(四)
2009年4月14日,四弟从呼市打来电话,说母亲病了,已起不了床,不下了炕,肚子胀,手脚肿,大小便不能自理。意识还清楚,需要每天有专人陪护服侍。
晚上,我从张家口南站乘火车到呼市。次日清晨7点半,到呼市。天刚亮 ,我先慢步在街上走了走,尔后转到呼市王府井对面的小巷里吃了碗拉面,喝了早茶。稍事休息,就往南茶坊,赶两点多的公交车于4月15日下午5点钟到家,回到舍必崖村,回到母亲身边。母亲躺在炕上,还认识我,我想此时母亲的内心一定是欣慰的,也是充满喜悦的,在母亲需要的时候,儿子来到身边,这是她老人家年老体迈的最大心愿。儿女们小的时候,母亲盼着孩子们长大,好好学习,都能奔出去。老了,就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。尤其现在母亲病重,那心情就更加迫切了,我理解是天天在盼望。
我回到家当晚,就和大哥、二哥商量,让父亲下岗休息,由哥三轮岗陪护老母亲。因为老父亲也80岁了,这么多年来,子女们都不在身边,全是父亲在照顾母亲,所以父亲是家里的老勤务员。母亲躺在炕上,不能穿衣服,父亲自然就着急。父亲意识到情况的严重,就给我四弟打电话告急。听到召唤,哥三便起程回家看母亲。现在哥三守在母亲身边,父亲自然要心安一些。但也要考虑到,别把老父亲也给累垮了,那麻烦就更大了。所以在我们哥三回去的当晚,就让父亲到另一间大房休息。为了让父亲睡好,晚饭前哥三和父亲喝了点白酒。父亲爱喝一口,酒量也可以,累了几天,喝点酒有利于睡眠。第二天一早醒来,我问父亲,昨晚睡好没有,父亲说,可睡好了,是几天来睡的第一个好觉。
哥三回到家的头几天,母亲看到我们在身边,吃饭也香了,睡觉也好了,晚上睡觉也让关灯了。哥三没回来前,是不允许父亲关灯的。搞的父亲好几天睡不着觉。因为母亲白天浑睡,晚上自然就睡不着。听父亲说,母亲睡不着就乱喊乱叫。父亲要闭灯,母亲就骂他,搞的父亲也不敢拉灯。母亲活着的时候,父亲是怕母亲的,母亲数落父亲是丝毫不留情面的,好在母亲骂的时候,父亲总是在听,而且面带微笑,态度谦和,所以不会大吵大闹或干起仗来。在我的印象里,父母亲没有红过脸。
最初,我看母亲虽躺在炕上,但吃东西还是可以的。早晨能喝一袋奶,还要吃点水果。四弟给拿回的樱桃、苹果、梨、葡萄等,老母亲最爱吃。尤其是娃哈哈、母亲一天能喝俩。我买的两个小西瓜,母亲分两天吃了一个。
大概我回家的第二天吧,每天给母亲喂牛奶,我都给加点盐,目的是刺激喝水,想吃饭。效果还不错。有一次,包饺子,母亲还吃了一个。一天,大哥做炒菜,是木耳、白菜、粉条,母亲有胃口,闻着香,还吃了几口。但其它饭菜则端到面前就让拿走。
前10天,我记得母亲每天都能喝上一袋奶,也就半斤吧。后来就渐渐喝不了一袋了,只能喝半袋,再吃点水果,喝点蜂蜜。母亲喜欢把蜂蜜直接喝,稠稠的味道正,母亲想喝。所以,每次喂母亲蜂蜜的时候,我都是先喂两勺蜂蜜,再劝母亲喝几口蜂蜜水。
为了陪护侍奉好老母亲,我们哥三也分了一下工。从4月16日开始,每天晚上有两人陪着母亲,另外一人在旁边的一间正房休息。耽心哥三一齐陪着,都给累着了,熬累了。因为母亲自从下不了炕,大小便就得在炕上完成。哥俩得先把母亲抱起来,把便盆塞到屁股下面放好,母亲才好方便,便完了,再把母亲抱着放好躺好。这样,白天一般得方便2次,晚上最多一次。必须有两人守候服侍,才能保证把母亲照顾好。记得一天晚上,母亲想大便,大哥、二哥在班上值守,我在另一间房休息,凌晨2点母亲大便困难,便一直喊我的乳名。听大哥说,昨晚,妈叫了你好几声,声音可大了。只是我沉睡没听见。我想母亲是认为我在,只有喊我,才会有解决办法。母亲的体力渐衷,实在是没有努的劲了。大便解不下去,对老年人是最痛苦的。第二天上午,我同大哥、二哥说,妈再大便燥,拉不下来,就用手抠,慢慢地抠。我还到村医务室要了几个塑料手套备用。
侍候老人得有耐心。在服侍老母亲的19天里,我深有体会。白天母亲爱用餐巾纸抹嘴,我观察她是怀疑嘴里有异物,这个动作反复做多了就不正常。后来,我告诉大哥、二哥,母亲再要餐巾纸,拿远点,别让妈够着。妈老擦嘴抹唾沫,会嘴干。妈本身喝水少,只喝娃哈哈和纯正蜂蜜,再老抹唾沫不太好。我妈耳背,我也不知道她老人家听清听懂了没有,因为看老母亲的表情是看不出来的。小时候,母亲哄我,要听话。这时候,我劝母亲,要听话。希望母亲能听话。
有一天,我在炕上坐着,母亲突然说:“旺旺,你侍候妈好几天啦,也行了,你回去吧。你有工作,老陪妈,让单位说呀。你大哥、二哥在就行了。”我听了,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。这就是母亲,她自己走到生命的尽头,尽管身体很弱,在呻吟,在挣扎,但她仍然想到的是儿女。每想至此,我都泪眼汪汪。感慨之余,想着自己在外奔波30多年,实在是回来的次数太少了,陪伴母亲也太少了。看着眼前躺在炕上的老母亲,我是多么盼望母亲能够站起来或坐起来,同儿女们再叙叙往事,唠唠家常。
往事历历在目。1976年12月,我参军入伍到北京房山炮七团,从村里走的时候,我乘坐的是解放大卡车,老母亲一直走着送了大概一里多路,直到车走远了,我看见母亲还在走,儿行千里母担忧,送子参军娘情厚。母亲是裹小脚的,那是旧社会留给她的,也是她临终前的两大遗憾或不满。一是埋怨给她裹脚,二是埋怨没让她学文化。说我姥爷偏心,供儿不供女。意即,让儿子读书,不让闺女念书。现在想来,母亲的埋怨是有道理的,因为裹脚再加上没文化,母亲的发展,自然地要受到限制。否则,以母亲的聪慧和勤俭持家本领, 肯定出息会大。因为我大舅是中专毕业,读的是内蒙气象学校,二舅是本科毕业,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。如果姥爷供我母亲读书,也会学有所成。母亲的感慨抱怨,我是理解的。
母亲没有把她的遗憾留给子女,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儿女拉址大,培养成人,育儿有功,教子有方。母亲让我们学文化,让我们认真读书。子女们也争光,学艺、学文化都很用功。子女们都没有辜负母亲的期盼,始终牢记母亲的教导,始终不忘母亲的哺育,始终坚持靠学习劳动创造生活。是母亲培养了我们努力用功学习与工作的习惯,培养了我们勤俭持家,自理生活的能力。子女们个个走出去,自谋生路,能有今天,与母亲供我们读书,让我们学文化,让我们吃苦,让我们努力,是分不开的。
忆想母亲,有说不完的事。家里子女多,母亲得天天想着孩子们的吃饭问题。我记得小时候,母亲很早就起床,给我们做早饭。那时家里穷,早饭通常是熬稀粥,里边放十几颗土豆。要熬一大锅,哥几个每人喝两碗,吃罢早饭便上学的上学,在家玩的玩。而母亲很多时候,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,挣工分养家。由于家里人口多,每年队里分给的粮食不够吃,必须得精打细算,仔细过日子。尽管当时村里每年要救济300斤粮食,但母亲仍然注重节俭,想办法安排好生活。比如母亲出去间苗,如间茴香苗,就把间苗抛到地里的小茴香拣回家,给我们包莜面饺子,当时,在小时候是我最爱吃的,那茴香味纯正,绝对地道。现在想起来都想吃。因为那茴香是野外地里生长的,味浓味正,用现代的话说是绿色食品。
母亲做饭最拿手的是推莜面窝窝,母亲推的莜面窝窝,不仅速度快,而且薄薄的,只见母亲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不停地来回自如地推着、卷着、放着,半个小时大茏莜面窝窝就推好搁在大笼待蒸了。我们家人口多,用的是大铁锅,在村里也是闻名的。中午饭一般是烩菜莜面。即在大铁锅里,下面放土豆、酸白菜、上面蒸莜面。饭熟了,全家人围坐炕上,吃烩菜莜面,那场面现在想来都感叹,是全家人在一齐聚餐的一种生活享受。现在城里要再现这种场面,是绝无可能的。几个毛头小伙子,同父母围在炕上一起吃饭,那实在朴实的场景和吃饭的动作、速度,那全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地道农家农民饮食文化效果,其实是农村农民饮食规律与文化的世代传承。家家如此,代代如此。那饭的香气是自然的,那喝粥带响声的模样,也是乡村农家子弟所特有的。
母亲吊的凉粉也是全家人爱吃的食品。那手艺是村里闻名的。每年夏天打麦场。全家人干活累了,母亲就给父亲和孩子们熬绿豆汤,吊凉粉吃。记的我媳妇刚进家门的时候,母亲也给她吊凉粉,我媳妇连吃了6碗,还吃了6个炸糕。到现在三儿媳都对婆婆的手艺赞不绝口。
母亲做拿糕的手艺也很绝,莜面拿糕,荞面拿糕,玉米面拿糕、高梁面拿糕,母亲都会做,而且做的好吃。就连母亲做的玉米面锅贴, 也特别好吃。母亲把新收获的玉米碾成面,在做锅贴时,掺上甜菜丝,那锅贴出锅后,是又香又甜又脆,可好吃啦。这是我上小学上初中的时候,每年都能吃到的好饭,现在想起来都会流口水。
母亲不仅会做饭,能粗粮细做,让孩子们吃饱吃好,而且母亲做衣服,是村里闻名的手艺人。邻居做衣服,常常让母亲给剪裁,再拿回去缝。家里弟兄姊妹多,母亲一年四委手不闲,做了夏衣,做冬衣。孩子们穿的布鞋、棉鞋,都是母亲手工做的。做布鞋、棉鞋都得纳大底,而要纳大底,就得捻绳绳。小时候,我也帮母亲捻过绳绳。母亲做的棉袄、棉鞋穿起来很贴身,很合适。
细想起来,从吃饭到穿衣,母亲一手把子女们一个一个拉扯大,培养成人,着实付出很多,操劳了一辈子。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和爱,都奉献给子女和家庭。
孩子们一天天长大,一个接一个地在母亲的哺育下走出去谋出路了,有出息了,成家立业了,日子也好过了。这个时候,母亲也渐渐地老了。病也找上身来。1998年快过春节了,母亲病的很重,躺在家里20多天,父亲把大哥、二哥叫回家,用车把母亲拉到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,一边治疗,一边检查。疑是肺癌晚期,需住院手术。大哥、二哥不敢做主,给我打电话。我同媳妇,儿子就急着赶回呼市看母亲。晚上,我同媳妇和四弟及表妹文春一同租车到医院看母亲。当时,母亲住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旁边的小房子里,母亲躺着,见了我们内心很高兴。大哥、二哥把母亲的病情同我说了说。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,联想到老母亲过去身体一直时好时坏,曾吐过血,又哺育了五男二女,身体支出多,消耗大,营养补充跟不上,患陈旧性肺结核的可能性较大。一旦按肺癌诊治手术,很有可能一刀下去,老母亲病未治好,而元气大伤就再也起不来了,盲目住院手术,对母亲有害无益。主意想好了,我就同大哥、二哥、四弟商量,先别急着住院手术,拍个片子,查一查有没有结核杆菌,尔后,咱们全家大团圆,拉母亲回老家过团圆年最好。过了年看母亲的身体状况再说。大哥、二哥、四弟表示同意。我说,就这么定了。明天,大哥、二哥先招呼大嫂、二嫂和侄男侄女赶往老家集中。由我负责采购被褥,四弟负责年货。因为这么多人一下回去,被褥是大问题。必须落实好。于是,委托媳妇从内蒙古军区价拔了9床军被,又从街上商铺买了5床褥子,找了个车,到医院旁边接上母亲,拉上被褥、年货、就挤在一个车上回老家了。父亲见我们回来了,很高兴。全家人都忙着过年。挂灯笼、贴春联、蒸糕、包饺子,炸丸子、炸糕、炖牛肉、炖猪肉、炖鱼、炖鸡、炖骨头、天天忙吃饭,忙做菜,忙储备,忙过年。小孙子们更高兴的不亦乐乎。天天放炮、放花、吃好的、喝好的。父母亲见了很高兴。内心欢喜地体味着儿孙满堂的幸福。母亲自打回家,见到儿孙,精神也有了,饭量也增加了,吃饺子都吃10多个,脸上也爬满笑容,脸色也正常了,自然病也就去了一半。为过好团圆年,父亲给杀了一头牛,杀了两只羊,还买了猪肉。四弟给拉回一麻袋新鲜蔬菜。全家老小18口人,在一起高高兴兴,团团圆圆,欢欢喜喜,愉快地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。这是我1976年底离开家乡后全家第一次大团圆。20多年了,全家才聚在一起大团圆。那三代同堂的热闹场面和生活气氛,着实令人向往,令人憧憬。
过了年初六,大哥、二哥、四弟等陆续离开。那肉和菜还剩不少。父母亲说:够老两口吃半年。团圆年过后,母亲的身体也好多了,心情好,身体就好。可父亲还是有点怀疑。我同父亲说,我带上片子回张家口,让那边的专家给看看,再给我妈寄点药。在家先慢慢调养着,每天给母亲喝一斤牛奶,吃一个鸡蛋,保证营养,慢慢会好起来的。我和媳妇,儿子初八回张家口。回张家口后,媳妇带片子让附属医院的专家看了看,专家看了片子,说肺结核的可能性较大。于是,我从肺科医院给母亲买了 20盒肺宁丸,连同从药店买的利福平等肺结核中西药一块寄回老家,让母亲服用。母亲连续用药,坚持服药三年多,身体逐渐好了起来,也不咳嗽了,痰里也没血丝了。身体日见硬郎,能做饭,也能帮父亲做农活,从1998年到2009年,母亲又健康地幸福地生活了11年。这也表明,儿女们对老母亲是负责的。倘若当时,住院手术,那一刀下去,老母亲元气大伤,就不会有后十年的幸福生活。
有几天,母亲虽然整天在昏睡,但意识还是清楚的。来看她的人基本上都能认出来。孙子军军从西安回来,她在一小时后,还能辨认出来。侄女爱春从包头过来看她,母亲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,说是文春啊。把姐姐当成妹妹文春了。村里的邻居三闺女看她,给她送鸡蛋,母亲还能直呼其名,让三闺女坐她身边,我改女姐看她,母亲还跟改女姐说:“张家口的药好。10多年了,母亲吃的药,全部由我给买,并寄回或带回服用。母亲信我也是有道理的。我能为母亲做的也就是这点,太少了。平时陪伴母亲也太少了,照顾母亲也太少了。
大概是2009年4月28日以后,母亲便记不得人了,谁来对她来说,好像没有一样,昏睡的时候多了,奶也喝的少了,一次只喝半袋,就摆手说不喝了。水果也吃几口就放下了。每天只念叨着,让我们把她所有用过的东西,包括衣服等,都烧掉,头天说了,第二天就问烧了没有。我们哥三告诉她,说已经烧了。明知是哄妈,但也得跟妈好好说。妈老了,儿女们在身边服侍更得顺从听话。我想所谓孝顺,多一半是指多陪伴父母,能耐心听父母叙家常,谈往事和听唠叨。父母说什么得听得顺着父母的心愿来。可实际上,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孝都能做到,顺就难了。天天哄着、顺着、谁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做到呢?况且,时间上有时候也不允许呀。
四月三十日,五月一日,连着两个晚上,我都值守在母亲身边,睡在她身旁。第一晚,即四月三十日,是和我大哥一起值守的。五月一日是同我二哥一齐值守的。说来也怪,在我们哥三没回来前,白天,母亲坐着或躺着睡,晚上就不困了。就不让闭灯,父亲一闭灯,母亲就骂,说:是不是要害她。搞的父亲也不敢闭灯。可自从我们哥三回去后,母亲就不再坚持。闭灯睡觉,母亲也不管。可见,为了儿女能休息好,母亲啥都能忍着,啥都舍得。一切以子女的愿望为愿望,一切为了子女,一切都想着子女。孩子们在母亲身边,永远是被爱护的对象。为了子女,母亲可以付出一切。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。
五月二日清晨大约五点三十分左右,母亲要方便,我便起身把母亲抱起来,二哥给递便盆,母亲想尿。但蹲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尿出来,我和二哥便把母亲又安顿睡下了。过了一会,母亲自己挣扎着挪动身体,我仔细观察,不知道老母亲想干什么,母亲哼哼着,用双手挪动,似有想爬起来或要坐起来的举动。我想,果真如此,母亲依靠自己的力量,自己的努力,能够坐起来,那奇迹就又出现了,那母亲就能逃过一劫,就能再活10多年。母亲是努力了,可母亲连动了几下,也发力努了,就是没有能够爬起来,只在原地挪动了不到二十厘米。这一阵用力运动,母亲还真的尿了一点。我和二哥一起忙着给母亲换床单,顺便检查了一下,母亲有没有大便。一看还真的有少许粪便。我便下手给母亲抠,抠了两次,抠出两小块大便。我跟二哥说,弄点热水,我给母亲洗洗屁股。一是清洗大便,二是给母亲热敷、热敷,母亲会舒服一些。给母亲换上干净床单,又洗了以后,我便抱着母亲让她躺好,盖好被,又给母亲喝了一个娃哈哈,就哄母亲入睡了。
这是我最后一夜为母亲值守,最后一夜陪护母亲,最后一次给母亲抠便,换床单,最后一次给母亲擦洗,最后一次喂母亲娃哈哈,最后一次抱母亲安睡。
因为,就在五月二日下午三点多,母亲便闭上眼,安祥地走了。
母亲临走前,什么也没说,那是因为母亲什么都放心。我抚摸母亲的脸,仍然是那样温和、丝毫不冷不僵,那慈祥的脸上,显示着成功的祥兆。
(五)
1977年1月,我应征入伍,来到北京房山南尚乐炮七团部队营房。南尚乐距北京市区70公里,距房山区30公里。当时,七团辖三个炮兵营,都靠山驻扎。我所在的三营,驻防广禄庄。村里老百姓生活用水,得从带摇把滚筒的辘轳井用扁担挑水用。部队用压水井。营房是用石头和砖垒砌的。一个排住一个大屋。我所在的指挥连,辖侦察排、有线排、报话排,吹事班、司机班等,大概60多人。连部、有线排、报话排、侦察排在一座排房里,坐南朝北。炊事班、司机班住在连部后面的排房里。三营有两个大一点的操场。一个是营部操场,平时训练、打篮球都可以搞。操场北面是指挥连、七、八、九,四个连队的伙房和食堂。炮阵地在靠东的一个大操场,12门130加浓炮,从东到西一字排开,威武地在阵地上屹立着。当时使用的是地炮,叫59式130加浓炮,全重8.5吨。火力猛,射程远,命中精度高,使用可靠,备受欢迎。有效射程27.4公里,最大射程29.15公里。炮班编制9人。每次演习,炮班最累,得挖掩体,把十几米长的炮藏起来,伪装好,土工作业量很大。据说,130加浓炮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威力。当时,牵引130加浓炮是用戴高乐汽车,从法国进口。很先进,轮胎不用充气。现在,地炮、高炮都属于淘汰产品,已无神密色彩。
在部队,所有刚入伍的新兵,都要参加新兵训练,一般三个月。训练课目主要包括:立正、稍息、报数、向右看齐、向前看、向右转、向左转、向后转。迈正步,打背包,叠被子。要求齐愣齐角,四方块。紧急集合,每星期一次。打背包,一般安排在白天黑夜反复练习。紧急集合,要求8分钟内,穿好衣服,打好背包,列队报数集合完毕。刚开始,挺紧张,手忙脚乱,丢三拉四,稀稀拉拉。搞上几次就好多了,熟能生巧,习惯了就有序而不紧张了。新兵训练,以上这些规定动作,都要求全部合格完成。实际上,部队的统一着装,统一步调,整齐划一,是平时练出来的。
新兵训练都睡地铺,有草垫。晚上睡觉,你听吧,有咬牙的,有打呼噜的,有说梦话的,有放屁的,挺热闹,也搞笑。晚上九点,熄灯号一响 ,全营除站岗的外,都熄灯睡觉。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号一响,穿衣叠被,整队出早操。七点钟,整队集合,唱着歌进饭堂,吃饭。上午八点,列队训练。
新兵训练结束就分到连队,我分到三营指挥连报话排。时任连长汤传家、指导员张振民、副连长闫福君、副指导员张治孝。报话排住一个屋,班长姓冯,北京人。战士有张帆、张丽、李广亚、粱三毛、任玉柱等。个人装备有:每人一床被子、一床褥子、一套冬装、两套夏装、一双棉鞋、两双胶鞋、一双布鞋、一个草垫、一条白床单、一个挎包、一个水壶、一个脸盆、一顶蚊帐、一个茶缸、一个针线包、一条背包带、一条白毛巾、一个马扎,一个手提包放衣物,统一放连队储藏室。工作训练用的报话机,头一年是老式的,大概有30多斤重。第二年换新式报话机,10斤重,负重减轻了。常用数字1234567890,收发报专用术语称:腰两叁肆伍陆拐捌勾盾。每星期一次班务会,班长主持。要求每个人发言,总结一周来的工作训练情况。连队每月一次晚点名,由指导员总结讲评,被点到受表扬的,要立正。连队每天出早操,统一集合,每天或跑步、或列队行走。一日三餐,都要整队集合,唱着歌进饭堂。洗澡到团部,每月一次。上厕所,一个连一个大厕所,也是用石头和砖垒砌的,离住的地方有60米远。每天轮流值日打扫 ,保持清洁。营部离团部,大概有3里地。放电影,也是团部集中放,新兵要打背包看,下到老连队带马扎就可以看了。想起来,满有意思的。
每逢星期六、日,可以请假,到南尚乐转转或逛逛集贸市场,买点个人用日常用品。当时,新兵入伍第一年,每人每月6元钱津贴,也花不了。进北京市,也可以。大概一个月一次,得请假,报营里备案。
北京夏天热,连队各班都睡上下铺,都得挂蚊帐。我睡上铺。冬天,烧煤坯。连队战士得自己动手托。晚上,每个屋都有轮流值日的,看炉火。二小时一班。1977年4月,连里让我到师卫训排学习卫生员技术,营里和我一起到师医院学习的还有八连的耿永祯同志。当时,参加卫训排学习卫生员的,七团有一个班,住一个屋。我任副班长,负责內务卫生。就餐,卫训排学员在后勤机关食堂,伙食相当好。饭菜品种多,厨艺也好。比连队伙食强多了。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,每天钻进被窝都偷着乐。你想吧,一个农村兵,入伍进北京了,吃的这么好,还学医学技术,心里自然高兴。刚开始一星期,后勤机关老同志,看不惯我们这些学员的吃相,老嘀嘀咕咕。因为他们吃惯了,习以为常。就像老北京人 ,住年长了,感觉北京就那样。可外地来京人员,看北京就很新鲜,好的很,大开眼界。当时,我们这些来自基层连队的新学员,感觉味觉跟后勤机关的老同志肯定是不一样的。后勤机关的伙食好,当时在师部是出了名的,师机关都知道。
卫生员训练排,集中授课。学习的主要内容有:内科、外科、骨科、妇科、呼吸科、儿科、皮肤科、中医中药等一般医学知识。由师医院的军医任教。解剖课,请北京医科大学的讲师給讲的,带人体标本授课。那讲师授课,不带讲稿,讲的形象生动,绘声绘色,有吸引力,记忆犹新。打针练习,卫训排学员互相捉对练习。刚打,每个人的胳膊难免有起疙瘩的,练上几次就好了。护士输液扎针,都是拿病人练出来的。最难扎的,当属婴幼儿头皮针,那是真功夫。
这里有一个小插曲,1977年5月,首都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,我们卫训排学员也参加义务劳动了。干了一天一夜,任务是捆钢筋。所有参加施工的单位,昼夜不停工,连续作业。当年国庆节,天安门广场举办焰火晚会,我们卫训排学员受邀观赏并担任前排警卫任务。这对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来说,无疑是连作梦都不到的惊天欢喜。因为那焰火晚会场面壮观,看后回味无穷,印象挺深。当晚,武警战士从天安门广场的不同燃放点,向天安门上空连续发射制作好的焰火弹。仰望天空,那焰火烟花呈伞状绽放的瞬间,各种造型各异的焰火烟花竞相开放,五彩缤纷。一炮打向天空,焰火烟花瞬间散开怒放。地面上一炮接一炮;天空上,焰火烟花一束接一束,一堆接一堆,把夜空扮亮,恰是万朵鲜花从天而降,快速散开,让人看得目不转睛,手舞足蹈,心潮澎湃,激动不已。整个天安门广场,人山人海,欢声雷动,欢呼雀跃。火药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,那焰火弹从制作到操控,从古至今,无论是民间或国家,都各有特色,自成一体,堪称一绝。
卫训排学习结业回到连队,先在炊事班帮厨20天,后到弹药库站岗10天。然后正式就任连队卫生员。做饭就是在炊事班学的。连队大锅饭,炒菜用小铁铲。煮面条,总有一股糊味。最难吃的是用陈旧玉米磨面做成的窝窝头,看上去黄灿灿的,挺吸引人,吃到嘴里有苦味。
1978年3月,炮七团在河北滦平县境内参加国防施工,埋国防电缆。平原地带挖地1.7米深,1米宽,每人每天任务是挖10米长的沟。如遇河流,则挖沟穿过河。遇山则放炮开沟穿过山。3月天,天气还冷,干部战士不畏寒冷,战天斗地,穿山过河。按时按要求按进度逐日推进。条件再艰苦,任务多难,都要想方设法完成。当兵就是奉献。这使我想到,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部队的基建工程兵、铁道兵,开山过河铺公路、修铁路,多么不容易,付出贡献多大呀,可想而知。有的铁道兵战士从一入伍就开挖山洞,一干就是好几年,连长、指导员也都难得见上一面。
那个时候,条件艰苦,任务艰难,机械化程度低,手工作业面、作业量大。穿山过河修铁路、修公路,多数像修红旗渠一样,在异常困难、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完成。靠的是自力更生、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愚公移山精神。
国防施工期间,连队分散住在老百姓家。施工中,干部战士经常有碰伤的、有闹肚子的、有关节肿痛的、有烂脚丫的、有被蚊虫叮咬后过敏的等。每天晚上,我都背上药箱,到班所住民房巡诊。有线排有个河南籍战士,脚趾溃烂掉皮,用磺胺过敏。为防感染,我把链霉素瓶装白粉末同去痛片碾压成的粉末参合伴起来,晚上睡觉前,把两个脚抹上药粉用纱布包起来,五天以后脚趾全好了。
连队住在滦平县小白旗公社西营大队时,一位生产队长来找我,说他左腿经常麻木疼痛,晚上睡不着,白天不能下地干活。我用针灸给他治疗,每天晚上按时给他扎针,并让他每天晚饭喝上一两白酒,睡觉前用白酒揉一揉膝盖和脚心,以后又配合中药治疗,十几天后,他觉得左腿不麻木了,而且还能骑自行车,也能干农活了,很感激。村里有肺结核的病人,我都免费给治疗。用链霉素、利福平,持续给药,都治愈了。老百姓很感激。连队住在孟营子大队时,有一位妇女患羊角风。平时半个月犯一次,抽风抽得厉害,我去家时,正躺在地下,口吐白沫。我用针灸,几针下去,当时就不抽了。以后,每天到家针灸一次,针刺大椎、水沟、后溪、百会、鸠尾、内关、神门、丰隆、太冲等穴位,以改善症状。配合中药服用,半年多没犯。连队离开时,她父亲跑到连部致谢。针灸技术是我在师医院学习时,同院里军医学的。针灸包里别有长针、短针,好带好用,很便利。平时要把穴位记好,多练多揣摸,在自己身上找感觉。用上一年就能找到进针治疗病痛的手感了。医学技术得平时多学多练,临床多用就能找到针到痛去、药到病去的体会和感悟。针灸技术,在滦平国防施工为住地百姓用的多点,回到老营房,也为广禄庄的老百姓看病用过。广禄庄也有肺结核的病号,我都免费给他们治疗。我从农村出来,知道农民需要什么。
国防施工11月底结束,年底,我荣立三等功,喜报发到家乡。
1979年3月,我调三营部卫生所任卫生员,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兼任营部书记。当时,三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洋河南黄洋滩靶场施工盖房。营长赵景跃让我负责带车进料,主要是拉水泥、砖、钢筋、木材等盖房所用材料。每天带2—3辆车到宣化拉料。1979年6月参加北京军区炮兵共青团代表会议,在会上做了《刻苦学习技术,热心为人民服务》的学习交流。
1979年8月,被团里任命为三营八连炮二排长,到八连报到不到二十天,于1979年9月借调到团政治处干部股帮助工作,1980年1月正式调入,任正排职干部干事。住宿,当时政治处住在一栋平房,我同王利股长住一屋。冬天屋里生火炉。每到冬季政治处全体人员拉煤球储存。仓库和宿舍同一栋房,靠西边一间堆放煤球。生炉子每天晚上得起来加煤球,不能让炉火熄灭。前排当时是司令部宿舍,后排是后勤宿舍。干部股的工作,主要是考察干部、任免干部以及做好部队离退休人员和计划生育工作。正连职以下军官由团里任命,副营职军官报师任命,正营、副团职军官报北京军区炮兵任命。团这一级,任职由团党委集体研究,命令由团长、政委签发,手续由干部股负责承办。当时,计划生育工作也在干部股,由我负责。1981年夏天,全军计划生育培训班在北戴河举办,每师一名,我参加了。培训班由总参、总政联合举办,规模大、规格高、伙食好。吃螃蟹就是从那个时候学会的。第一次吃,农村出来的土老帽,没见过,不知怎下手,怎吃。看人家先吃,跟着学。以后就敢下手,吃起来自如了。給培训班授课的有国家卫生部的专家,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。讲的都挺好,知识面宽,听了,长见识,长知识,受益匪浅。学习期间,我们还参观游览了多处秦皇岛名胜古迹,收获满满。
老龙头,坐落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域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,是明长城东部入海处,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龙口,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深入大海,弄涛舞浪,因而得名老龙头。
山海关孟姜女庙上的一幅楹联最闻名遐迩,游人观后都念念不忘。即: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,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。
1982年2月,我奉命调炮6师政治部组织科工作,分管内勤。和我交接的是刘胜文干事。他是1979年从炮七团政治处组织股调师组织科的。1979年5月,他专程来宣化洋河南黄羊滩三营施工地采访过我。1979年6月,北京军区炮兵共青团代表会议上的经验材料《刻苦学习技术,热心为人民服务》,就是胜文执笔采写的。胜文平易近人,为人谦虚,性格稳沉,写的一手好字好文。原在石家庄河北省银监局工作生活。有一年正月十五,我专程到家拜访,受到盛情款待。还有一次,好像是在沧州,当时,他刚好报到,而我会议结束正准备上车离开,俩人在宾馆外相遇。当时,我问胜文,这叫啥?胜文反映快,马上接口道,他乡遇故知。后来回到张家口,我查了一下,这是古人讲的人生四喜之一。久旱逢甘雨,他乡遇故知。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
师组织科,当时,科长姓于,副科长张德风,组织干事刘胜文、张爱民、李汉舟、贾汝凯、杜书安和我,共8人。分别来自山东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内蒙古六省区。在师政治部是大科。内勤工作主要是传阅文件、填报政治实力、会议通知、参加师党委会作记录等。在当时,部队师以上单位有内参,新华社编发,全部是秘密、机密、绝密件。件件有编号,年底机要室全部收回,不能丢失。内勤工作要求头脑清楚,工作细致谨慎,不能马虎出纰漏。在我分管内勤工作的几年里,没有出过差错,文件也没有丢失过。填报政治实力,每年一次,向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组织处报送。军事实力、政治实力、后勤实力,三家得对上。允许误差万分之一。虽然看似简单,主要是加减法数字平衡,但操作起来也很繁杂,项目挺多。而且还要和往年的数字比较衘接。人数、复转数、党员数、学历层次、籍贯等都统计在列。必须认真细致,逐一核对核准,掌握细则和规律,搞好平衡。正是由于在部队打下的基础,转业地方后,向河北省填报张家口干部实力统计时,被评为河北省先进个人,受到省人社厅通报表彰。部队和地方一样,平衡核准,一次性通过。内参,师首长爱看,按顺序来。副职多,需要注意。为减免误会,副职看,我建议他们阅后都别签字。因为一签字,就有先后,怕引发不必要的麻烦。相互团结,心心相应,没事。可是,和平时期,能有那么铁嘛。后来,实践证明,我的办法是对的。首长们,没有因为传阅内参给提意见的。
炮六师师部,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,四四方方,一个大院。办公楼是一座四层楼,一层政治部,二层师首长办公室和小会议室,三层司令部,四层参谋、干事宿舍。六师是唯一的炮兵驻京部队和迎外单位。每每有外宾来访,一楼就会有茅台酒香味溢出。参谋、干事就知道有外宾来访了。师部大院东面是随军家属居住区和机关食堂,南面是招待所和机关小食堂,西边是山。山根下,建有露天电影放映场。夏天,早晨或休息日,可以登山观景看桃园。平谷的桃,远近闻名,口感脆甜。每年看桃花盛开,买大桃吃,也是一种享受。
师政治部,办公在一楼。宿舍分两部分,一部分在平房,一部分在四楼,同办公室为一栋楼。四层为顶层,有一个大平台,也是凉台。夏天,北京天气热,睡不着,晚上一点钟以前,住在顶层的干事们,都会在凉台上闲聊。天南海北,段子笑话不断。都是年青人,心无杂念,心思简单,相处快慰快乐。
1983年2月6日,我和媳妇在师部结婚,结婚证也是在平谷县政府部门登记办理的。婚房当时是政治部苏科长在家属区给找的,里外间。科里两位大哥胜文和汉舟给布置,婚礼在师部机关小食堂举办,饶干事为司仪主持,记得有一个两人啃苹果的搞笑项目。婚礼简单热闹。当时,政治部、司令部的首长和参谋、干事都参加了。婚礼花费43元,有糖果、瓜子、花生、红枣、苹果等。婚后吃饭 ,基本上是到机关食堂打饭。新房有一个备用煤油炉,但做饭不太好用,太慢。所以就不怎么开火做饭。
1983年8月,组织上安排我到南京政治学校学习,是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组织骨干培训班,时间半年。南京政治学校 ,位于南京市萨家湾,原是国民党行政院办公地。学校院挺大,中间有一个足球场,绿草茵茵。教室、宿舍都是松木地板,很讲究。宿舍睡觉,得挂蚊帐。南方蚊子个大嘴长,腿、胳膊不能紧贴蚊帐,否则,即便在蚊帐里钻着,也会被蚊子咬了。冬天,学校用的是气暖,说停,立马就停。半夜一点就停供暖气了,冷的厉害。我们是8月份去的,正是梅雨季节,到饭堂吃饭也得穿雨衣,联着好几天都下雨,上课、吃饭都得穿雨衣。储藏室存放的绒衣绒裤都长毛了。南方潮湿,洗衣服,一个星期都凉不干。南京,靠近长江,没沙尘,衬衣、皮鞋穿着很干净,皮鞋一星期不擦也没土。学校有三产,冷饮厂利润丰厚。学校的员工,每年配发的福利挺大挺好。现金、鸡蛋、水果、肉票等,每月都配发。我们学员也跟上沾光,经常给配发水果。学校食堂,就餐人多,猪肉消费量大,我常看见房上晒着猪皮,不知道为啥,有何用途。一次午餐,餐桌上放了一盘类似炒银耳的菜,口感茸乎乎的,挺好吃。我问同桌同学,这是什么菜?同学们卖关子说,你仔细看看,瞅瞅看是啥菜,什么料做的。我又仔细看了一遍,端详了一会儿,看到有一小块像似猪皮,我问同学们是不是猪皮做的,同学们说,就是猪皮做的,把晒干的猪皮在油锅里炸了,捞出来,再用葱姜蒜等配料回锅一炒,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这道菜。一问一看一吃,长知识、长见识了。我学习还没有结束就提前回北京部队了。原因是1983年12月底,有一天晚上12点多,我岳父从内蒙呼市打来长途电话,说艳萍病了,尿血,内蒙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说是肾肿瘤,需住院手术。我岳父不敢做主,就给我打电话。我告诉岳父,等我回去再说。当晚,我就请假乘火车往呼市赶,同班学员来自沈阳军区的战友刘守亮送我到火车站,把我送上火车。第二天晚上到家。第三天在家做了些准备,第四天就带媳妇到北京了,当时我岳父也跟着。到北京先把媳妇儿安排在北京军区赵家楼招待所,在北京站北,外交部街禄米仓南巷,好找,吃住行方便。安顿好媳妇和岳父,我便赶回师部请假并借点钱。返京后,先带媳妇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检查了一下,也怀疑是肾肿瘤。我不相信,就跟岳父商量再到协和医院查一查。头一天,凌晨四点去的,排了个120号,不行。第二天,凌晨两点去的,排了个80号,也不行。第三天,半夜十二点去的,排了个30号,有戏,可以看专家了。早晨八点正点到协和医院泌尿科,主任藏大夫接诊。藏主任仔细看了从内蒙医学院附属医院带来的片子,说不是肿瘤。他说让放射科再给会诊一下。放射科在一个教学大厅,由主任召集专家学者在一起共同看片子,我也旁听了。我记得片子像放电影胶片一样放给大家看,主任让大家发表意见。记得一位高个子博士,看了片子说,不是肿瘤,是钙化。主任最后同意了他的说法。协和医院把内蒙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意见给否了,排除了肿瘤。但为保险起见,泌尿科又在本院做了一个膀胱镜检。做膀胱镜检,手法得轻,重了会疼。那天,给我媳妇做膀胱镜是一位姓姜的实习大夫,手重了,疼的我媳妇直冒汗,让臧主任当场批评了。检查结束,我就背上媳妇回招待所。医院离招待所大概一千米的距离,背了大概一百多米,一位骑自行车的北京老大爷看见了,就主动跟我说,解放军同志,你背的人是谁呀?怎么了。我跟大爷说,背的是我媳妇,她刚在医院检查完。大爷说,那让她坐我自行车吧,你扶着。就这样,大爷推着自行车,我扶着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媳妇,一路稳走,回到赵家楼招待所。现在,多少年过去了,我内心一直感谢那位好心热诚的北京大爷。
尽管协和医院排除了,可我还是想找家医院再看看。想了想,问了问,就找友谊医院了。因为我们师医院的刘院长曾在友谊医院实习一年,刘院长又是我的老师。他写了条,我凭条找到友谊医院的刘翔大夫,做了肾像照影。刘大夫看了片子,说没问题,如果不放心,半年来复查一次,直接找我就行。历经三大医院的检查,才放心的带我媳妇回到部队营房。让岳父回呼市了。直到现在媳妇的身体都好。
所以,人要经风雨 ,见世面。有病了,要到大医院,先把病因检查清楚了,千万不要稀里糊涂的盲目做手术。北京医疗先进,要相信科学。
这里,想讲一个小故事。1985年夏天,儿子半岁多,我们一家坐车从平谷到北京市玩。在前门大栅栏小巷子里一家商铺,给儿子挑衣服,正试穿呢,儿子内急要方便,我媳妇就抱着儿子到外面马路树坑旁边,双手把着儿子方便。这时,一位戴红袖章的中年妇女过来了,说小孩子不能在外边拉尿,要罚款,并且撕下了罚单,要5元。我媳妇就跟她理论,说小孩子内急,什么时候拉不知道,况且我用卫生纸垫着,给扔到垃圾桶就行了,罚什么款。再说小商铺里也没有厕所,附近也没有公厕,你让半岁的孩子往哪儿拉。那妇女死活不干,非罚不可。周围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大堆,把交通给堵了,公交车鸣笛也没人理会,大家光顾着看热闹了。正当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,执勤的北京交警过来了,一看一问是这种情况,一个吃奶的孩子拉尿,很自然很小的事,被带袖章的中年妇女罚款給搞大了。警察开始发话了,批评那个带袖章的中年妇女,说她没脑子,遇事不分青红皂白,一个吃奶的孩子,咋方便咋来,说你这一管一罚,事情闹大了,交通也堵塞了,你说怎么办。说她该管的没管,该罚的没罚。不该管不该罚的,你倒是很叫真地干了,没事找事,添乱添堵。交警把那个带袖章的中年妇女给轰走了。大家闻听,哄堂大笑,拍手为北京交警叫好。明辨是非,爱护妇女儿童。此事就这样让交警给平息了。从此,我对北京交警留下美好印象。北京交警很注意保护妇女儿童,尤其是外地进京人员,值得称赞。
在北京服役期间,北京的名胜古迹我也游览了不少。天安门城楼上去过三次,中南海参观过一次,天安门广场、故宫、颐和园、北海公园、园明园、天坛、香山、前门、王府井、东单、西单等,去过好多回,每次去了或游览或购物,都感觉自然新鲜快慰。而且每次到北京办事、出差,一个人的时候,我爱到王府井东风市场转转看看。到中午了,就到东来顺饭庄吃羊肉馅饺子,饭后到旁边的电影院看场电影,八十年代,电影票不贵。看电影既是休息,也是享受。印度片、法国喜剧片、国产谍战片、功夫片我都喜欢看。再有,要是时间宽裕,也爱转北京的胡同。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,历史久远。光有名的胡同就七千多条。转胡同能见识老北京人文历史,风土人情,是一种文化娱乐享受。
1985年4月,我从炮七团二营指挥连指导员的岗位上,奉调回师政治部组织科。临行前,连长李金勇、副指导员路远征盛情款待,为我践行,我酒喝大了。回到师部几天后,政治部范广贤主任找我谈话,交代任务。让我同炮41团政治处组织股吴股长两人一齐搞师史调研。主任是河南人,高个子,胖瘦适中,罗主任调走后,主任接棒。在政治部会议室,见到范主任,我一下想起来了,1979年6月在北京香山参加北京军区炮兵共青团代表大会,就是主任带队,当时我是七团三营部卫生员。主任的风格,给我的体会是,能把控全局,合理有效调控工作面,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,融洽完成任务,系富有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优秀领导。虽然平时很少批评人,但决不是放任你可以马马虎虎应付,况且组织科所分管的部队党委和基层的组织工作,也绝对不允许你可以马虎应对。所以,这就要求,作为干事,你要学会工作,懂得自觉学习,从点滴做起,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。在学习中掌握过硬的工作本领,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,讲求工作质量和效果。即工作要有条不紊,平时不犯错,关键用得上,办事要靠谱,用起来放心。因为主任厚德载物,内外兼修,素质过硬,是组织科长出身。注重培养人才,是主任的显著特点。许多在北京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、总部工作人员以及到地方工作的军转干部,都跟主任的培养推荐有关。举贤任能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,但实际上往往是说起来很激动,真正能做到做好的领导并不多见。而如果遇到了,那就是机遇加福分。
为完成好主任部置的采访任务,我和吴股长俩人研究了方案,确定了走访路径。第一站先从北京军区炮兵开始。在北京香山,我俩采访了时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的李健同志。六师从开始组建到撤销,先后有6位师长:李健、沈仲文、刘协、刘光、路连昌、郇永固。李健司令员是炮6师首任师长。炮6师1951年底组建,辖炮7团、炮40团、炮41团。214团是火箭炮团,1979年组建。其中,炮7团参加过炮击金门。在北京香山,由李司令推荐,我俩还采访了正在香山度假的福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刘光同志,他也担任过炮6师师长。我在师卫训排学习时,刘光师长曾到卫训排看望过我们,询问学习生活情况,并到宿舍看我们,问我们都是哪里人,学习生活习惯不。采访时,刘师长特别谈到,他当师长时,重视往三总部推荐人才。我觉得老师长有远见。路连昌师长,我1982年到组织科工作时,路师长正好在任内,开会送文件等,接触的机会多。路师长是炮7团的老团长,工作能力强,军事技术过硬,记忆力惊人。个子高高大大,为人爽朗,平易近人,联系群众,善于同干部战士融洽地打成一片,在炮6师威信高。无论公事私事,许多军官都乐意找老师长出面解决或指点。我俩第二站选的是天津警备区。第三站是上海。我俩从天津乘船到上海。晚上登船,坐二等舱。这也是我第一次坐大船看海。夜深人静,茫茫大海,满天繁星,那场景令人憧憬,根本不想睡觉。因为新鲜,人激动了,往往睡不着。白天,船航行在海上,看到一群一群的大鱼,在海上来回跳跃,场面很壮观。在辽阔的大海上真真切切看到了海阔凭鱼跃的壮美画画。船从天津港出发,先后经渤海、黄海、东海,最后到达目的地上海港。在上海,我俩吃住在上海警备区招待所,接待挺好。我俩住了四天,见识了大上海外滩真容和繁华的商业门店。在上海完成采访任务后,我俩乘火车到杭州、苏州、南京又转了转,看了看,南京军区有采访任务。杭州西湖、苏州园林、南京玄武湖、总统府等,我俩都游览了。每个地方,当时,都住4—5天。到福州军区,我俩是从杭州坐火车去的。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沈仲文接待了我俩,给安排住梅峰宾馆。沈仲文曾是炮6师的老师长,老部队的人来福州了,老首长很高兴,亲自接待,陪我俩吃饭,同时接受采访。老师长详细介绍了炮6师的历史沿革和战绩。在福州,老首长安排我俩游了武夷山,参观了茶厂,给我俩带了二斤茉莉花茶,很香。而后送我俩到厦门参观。在厦门,我俩住了三天,参观了鼓浪屿,坐船看金门岛。厦门人喝茶用小口杯,爱喝滚烫的热茶。做汤爱放鱼片,味道鲜。大带鱼两毛钱一斤,我俩在饭馆吃饭还特意要了一盘鲜带鱼享用。厦门完成采访任务后,我俩乘火车去广州。一下火车,一股热浪袭来,感觉广州比福州还要热,留下永久记忆。在广州住了四天。在广州军区完成采访任务,我俩乘火车到武汉。当时,香蕉便宜,我俩一人买了5斤,还没到武汉就发黑了,我俩赶紧吃。5月天太热,香蕉在火车上过夜就发黑了。到了武汉已是下午5点多了,我俩先安排好住的地方,就找了个饭馆吃饭,要了四个菜,两碗米饭。饭后稍事休息,吴股长就带着我到武汉战友家拜访。进屋坐好,我看是一个长条形大屋,儿子、儿媳,女儿、女婿都和父母住在一起,挺和谐的一大家人,待人也很热情。我俩刚坐下,女主人就给我俩煮荷包蛋,款待我俩,用大海碗盛。每碗十个荷包蛋,放白糖,挺实惠。我战友调侃说,这在武汉是招待新女婿的。盛情款待,恭敬不如从命,就硬给吃了。当时年轻,多吃点不打紧。因我俩是刚吃过晚饭去家拜访的,端起碗吃的时候,心里确实是在打鼓。武汉,夏天天气炎热,屋子里更是闷热的很。到了晚上,为凉爽,好多人都睡在马路上。采访结束了,我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,回到部队,向主任做了汇报。
岁月如歌,生活似蜜,回首往事,军旅生活,仿佛眼前,历历在目。想起来,件件都饱含情谊,好似动听的曲目,余音绕梁,韵味无尽。
(六)
1987年夏季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从老家内蒙古坐火车来到传说中的张家口。我和张家口的缘分也从此开始了。
此行的目的,是咨询军转干部异地安置事宜。5月上午的一天,我走进了位于桥西区长青路的市政府大楼。南楼三层是当时市人事局的办公地点。军转办就在三楼办公。我向负责军转的同志说明来意后,他(她)们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来,询问了我在部队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。我说,我爱人四月份刚从内蒙古呼市郊区调到张家口医学院,向我这样,从内蒙和林格尔县入伍的同志,能否转业到张家口。他(她)们听我说明情况后,鉴于我在部队师政治部组织科工作过,就找局领导商量去了,让我等一会儿。不一会,他(她)们就回来了,说,局里打算先让你到局里帮助工作。如同意,下午就可以来局里报到上班工作了,我当时就答应了。就这样,当天下午,我就到市人事局报到,在任免科帮助工作,算非正式上班吧。在局里帮助工作不到半年,过了国庆节,我就回北京老部队办转业手续,正式转业到张家口市人事局工作。就留在我帮助工作的任免科。当年12月份,局里还给我分了一套楼房,七楼。地点在桥西区二道坝。 这是我又一个没想到。张家口会接收我这个异地入伍的转业军官,是我第一个没想到。说实在话,对此,我内心一直充满感激。每每想起都很感动。当时我刚到张家口,在茶坊租了一个平房院,每天得劈柴生炉子,取暖做饭。搬进楼房,有暖气,用煤气罐做饭,省事。不用买碳找劈柴点炉子了。孩子也不受冻,而且住的房子紧挨我媳妇工作单位医学院,靠近我工作单位市政府。工作和生活都方便。显然,这是单位党组织的精心照顾。1990年,局里又给我从七楼调到了一楼,面积增加了8平米。可以说,张家口的党组织对我这个从内蒙农村来的转业干部是非常关心的,有厚爱。我所能做的,也就是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,把工作干好。看起来有点笨,笨到虽心有感激,但不知道该如何感激,怎么表达,反应慢,有点木讷。对此,领导也是明白的。因为领导了解我,爱护下属,也关怀下属。单位组织是这样,山城的市民,时间长了,接触到了,也很纯朴善良。1996年冬,有天晚上12点多,我酒喝多了,摇摇晃晃,找不到回家的路,是的车师傅免费把我送回家的。张家口人多好呀。祖上有德,世代传承。这地方我来对了。
从1987年转业到张家口市人社局工作,到2019年退休。我在市人事局工作了32年。任免科、目标办、研究室、职称科、办公室、工考办、事业科,我都干过。党叫干啥就干啥,服从组织安排。
伴随着改革开放,我家的家境也随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。1987年家用彩电,1990年装固定电话,1995年用电冰箱,1996年用手机,2019年学会用微信付款购物。1990年住50平米楼房,1996年住76平米楼房,2000年住115平米楼房,2005年住世纪豪园185平米楼房。时价,每平米980元。可以说,在党的阳光照耀下,生活质量不断提高。工资收入也从转业时挣69元,到现在每月能拿7600多元。
家庭都这样,作为发展前进中的张家口,变化就更大了。前些年,清水河就治理好了。过去是冬春季产风沙,夏秋季出臭气。现在河里筑好了橡皮坝,每天流水潺潺,主城区的空气也清新多了。沿河两岸筑起了围栏,进行了景观布置和绿化,夏天是乘凉散步的理想去处。城市快速路也修通了,交通十分便利,四通八达。高铁通北京,通呼市。到北京一个小时就到了。过去我回内蒙老家看父母,得坐一天火车,半天汽车,还得赶顺了。现在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呼市,再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就回到老家坐上热炕头了。名航也改扩建了,通往祖国各地。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325.32亿元。改善营商环境,新建改建公厕812座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。尤其是冬奥会的成功举办,为张家口繁荣带来机遇,北京携手张家口,发展大有后劲,前景看好。
自然景观,张家口有远近闻名的大境门,明湖、草原天路、官厅水库、怀来湿地公园、黑龙山森林公园、崇礼如意滑雪场、桦皮林等,都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。饮食方面坝上莜面,蔚县炸糕、糊糊面,怀安熏肉、豆腐皮,宣化葡萄等,富有地方特色,吸引八方来客。
在这里,我要赞美党,赞美祖国,赞美冬奥冰城张家口。
2019年4月,我从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。之前,在部队服役10年。转业地方工作了32年。回家赋闲了,该干点啥呢?以前是爱喝酒、下棋、听音乐、做饭。现在彻底退了,真的闲下来了。这一大把时间,该如何安排呢,琢磨了好一阵子。最后决定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西红柿,尝试一下当农民的生活乐趣。于是,立马行动,找了十多个大花盆,弄上土,等到“五一”过了,就到菜市场买了二十多棵西红柿秧苗,给栽种上了。一下子,有活干了。天天浇水,松土,施肥。第二天,还要到棋摊上跟棋友们摆乎一阵。棋友们还给出主意呢。告诉你,该上什么肥。说,人吃啥,你就给西红柿上啥肥。我一想,有道理。第二天就到菜市场买了十斤芝麻饼,又找了个大桶给泡上了。发酵以后就可以用来作肥料了。当年用了后,西红柿长的又红又大又好吃,口感好。我摘了八九个熟好的,给老伴和儿子吃,娘俩说,真好吃。当西红柿红丹丹的挂满盆的时候,我还做了好几期视频,放在朋友圈让亲朋好友看,都给点赞。我心里美滋滋的。
转眼到了2020年,五一过后,西红柿种了二十多棵,还试种了一棵东瓜。当年,西红柿收获了120多个。东瓜长得大,有8斤多。全家人吃了三顿,才把大东瓜给消费了。
时间到了2021年,心里琢磨着,除了种好小菜园,还得增加点兴趣爱好,不能光是喝酒、下棋、种菜。还得有点文化品味。于是就试着学习写作,搞点文学创作。开始,啥都写。看到的、遇见的、听说的、想到的都写,写好了,腾抄到笔记本上。自我欣赏,偶尔也让老伴和儿子看看。不发表。大概是2021年10月16日,写了一篇《话说智慧》,10月17日打印成电子文档,就试着给《当代文艺》编辑部发了,结果当晚,《当代文艺》就发信息提示,说明天上午发表。把我高兴的手舞足蹈。果真,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多,我从手机上看到了。我当即转发到朋友圈,亲朋好友都给转发并点赞。从此,每写一篇,注册网络平台就给发一篇,调动了我的文学创作积极性。来情绪了,有热情了,作品有平台展示了,创作的愿望也高涨了。以后,又给《文学与艺术》《世界诗人》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世界笔会》《中华作家网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国作家文学联盟》《人民教育在线》《中央电视台官网》《百度新闻》《新浪新闻》《网易新闻》《搜狐新闻》《长江网》《顶端新闻》《秦岭热线》等发稿,也都给刊发了。遇见伯乐了。
这些平台刊登的作品,内容涉及方方面面,各个领域都有。主要有:
一、回忆有趣童年,想家乡,念父母,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。代表作品有《岁月蕴好,感恩时代》《忆家乡》《陪护母亲19天》《穷则思变走出去谋发展》《童年的故事》《童年的记忆》《回想往事话感慨》《童年趣》等,发表在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作家文学联盟》《今日头条》《人民教育在线》《秦岭热线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。其中《岁月蕴好感恩时代》阅读量突破50万。
二、回想军旅岁月,创作了《难忘的军旅岁月》《难忘的第一次》《想起》《复查》等,在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发表。
三、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,嗅出灵感,动笔写成作品发表。如《也谈付出》《一点感悟》《亲历观察体味》《把看到想到的感悟说出来》《生活漫议与杂谈》《所见所闻》《群聊热议》《杂谈漫议》《生活杂谈》《市场见闻与随想》等,在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刊发。
四、结合社会热点,感悟生活,写成杂文、议论文、小说发表。如《观察与思考》《素质与文明》《感恩》《说话与做事》《说说家用水电暖的劳心事》《对话》《市场见闻与随想》《可爱的小猫咪》等,在《今日头条》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刊登。
五、整理学习心得体会,编写成文学作品。如《读书札记》《回顾与展望》《学历史赞伟人再奋进》《学习毛泽东之伟大》《伟人颂》《漫议文明成就与网络微信》等,在《昆仑策》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登载。
六、节日感想、随笔。逢重大节日,都写文,抒发情感。如《过年》《话端午》《晨话中秋》《漫话民俗佳节》《从过腊八节说起》《过大年看冬奥》《生日礼赞》《子弟兵赞》《福字谣》《五一感怀》《为祖国放歌》及“三八节”写的《珊瑚颂》《敬老婆》《赞母亲》等,分别在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艺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发表。
七、灵感扑面而来,有创作欲望和冲动,也会动笔撰文或写诗。如《话酒》《基业赋》《虎年兴》《天佑冬奥》《斗则进》《再住天和》《观大秦赋》《滨河赞》《年味》《为奥运喝彩》《南泥湾赞》《观冬奥》《花香世纪》《棋摊》《话说广场》《做买卖》《战友情》《强国路》《战疫情》《夏天到了》《好想走出大山》《前进吧,我的祖国》《放飞理想》等,发表在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《人民日报客户端》《中央电视台官网》《中国双拥杂志》《今日头条》《秦岭热线》。其中《走进北京》赞颂祖国各省市区的34首诗词在《人民教育在线》刊发,阅读量突破94万。被清华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。
八、旅游,亲近自然,高歌大好河山,歌颂祖国。每次旅游都做好日记,把时间、地点、风土人情和感悟等记录下来,回来一星期内,趁着热乎劲,把留存的记忆,整理成文。还有冬天遇到下雪天,早上不到五点,就起床,穿戴武装好,出去观雪景了,安静,感觉好,回家就创作。跟着感觉走,效果自然有。如《看春》《看天》《贺春》《大地行》《远望》《春雪》《立冬观雪》《观雪景看冬奥》《游明湖》《游万全》《游丰宁》《湿地游》《再游黑龙山》《春游新疆》《冬奥名城张家口》《桂林三亚旅游回想》《大好河山尽情览》《岁月留住大海的韵味》等,在《北京头条》《中国文学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《中华作家网》《中央电视台官网》刊发。《春雪》《也谈付出》《难忘的第一次》《大好河山尽情观》等10多篇散文和60多首诗词被清华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。《观小苗》收录百度名人百科《农家升起闪闪的星》。长诗《名字》被故宫博物院收藏。
九、2023年尝试创作歌词,先后撰写了《中国人团结紧向前进》《我好想》《赞美网购快递和外卖》《有个朋友真好》《追逐梦想开拓前进》《守好国土建好家》《我想说》《前进吧和林格尔》《前进吧我的祖国》《绿水青山让人醉》《好想说》《国家靠你人民爱你》《追梦让成果汇聚》《美丽的家园》《好想走出大山》《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》《复兴就是发展前进》《敬畏自然拥抱天地》《美在自然走近看》《红红火火过大年》《心中的那个念想》《爱的祝福》《走近自然爱中国》《好味道》《不忘来时路奋战新征程》《生活造福明白人》《光耀中国》《心愿》《靠的就是一双手》《我从祖国大地走来》《脚踏实地走正道》《中华笔中情》《珍爱自然营造美好生活》《我爱人民军队》《人民最爱子弟兵》《行走在中华大地》《生活的韵味》《自然记得我》《北京我的故乡》《圆梦奥运再奋进》《多陪父母常感恩》《走进中华大地拥抱自然生活》《圆梦伟业铸辉煌》《向往》《祖国在前进》《感恩有你》《前进吧重庆》《长江黄河颂》《致敬中国军人》《中国发展成就辉煌》《中国空间站真棒》《感恩遇见多珍重》《粤港澳大湾区美美哒》《坚定信仰奔向远方》《国富民强世代兴》《心声》《努力》《亲和爱一根藤》《走在复兴路上》《留住美好珍惜拥有》《梦向远方》《中国人好》《呼和浩特好美》《我们都想小时候》《天下同心把宏伟蓝图描绘》。这些歌曲都在百度、腾讯、酷狗音乐、QQ音乐等平台播放,深受好评。
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,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乐趣。动手动脑,两者兼修,是一种劳动煅练与提高,也是一种享受。热爱劳动是人类的本能,是文明的源泉。
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,是一种挑战,是一种幸福,是一种享受。劳动伴随健康,创作伴随学习,奋斗伴随向往,成果伴随乐趣。
向往美好,格局就能提升。
向往美好,成果就能汇聚。
向往美好,胜利向你招手。
向往美好,未来正在等你。
刘海旺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,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。曾在北京部队服役,历任卫生员、排长、连指导员、师政治部组织干事。作品《难忘的第一次》《话酒》《冬雪》《红红火火过大年》《漫话民族佳节》《传承文明成果,弘扬伟大思想》《锦绣河山尽情观》《畅谈趣味生活》《生活经历与感悟》《源于自然的传说》《岁月蕴好,感恩时代》《光耀中国》《由感恩想到的》《亲近自然,赏大美中国与民族智慧》《生活的乐趣源自劳动与创作》《歌颂伟大祖国》《致敬祖国军人》《正义的呼唤》《展望》《曙光在前》《望大美中国》《故乡情》《好想走出大山》《畅游祖国大好河山》《春游见闻》《岁月留住大海的韵味》等在《人民日报客户端》《中央电视台官网》《百度新闻》《搜狐新闻》《新浪新闻》《网易新闻》《今日头条》《人民教育在线》《中国城市网》《长江网》《顶端新闻》《深圳导报》《广东新闻网》《上海资讯网》《秦岭热线》《人民文艺网》《首都文化网》《中华作家网》《中国精英文艺》等报刊、书籍、网络发表。长诗《名字》被故宫博物院收藏。《观小苗》收录百度名人百科《农家升起闪闪的星》。《想家乡.念父母》《难忘的军旅岁月》《春雪》《也谈付出》《群聊热议》《乐趣》等十多篇散文,《走进北京》《赞十大元帅》《中国航天梦想圆》《银装素裹江山娇》等60多首诗词被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。创作歌曲歌词《我好想》《好味道》《美丽的家园》《守好国土建好家》《粤港澳大湾区美美哒》《团结奋斗,开创美好未来》《梦向远方》等50多首,在QQ音乐、酷狗音乐、百度、网易、腾讯等网络媒体广泛传唱,深受好评。